第一节 家畜种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陕西 养猪 第一节 家畜种类

第一节 家畜种类

2024-07-05 13:20: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陕西家畜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等,历史上曾培育出一批地方优良种畜,其中著名的有秦川牛、关中驴、佳米驴、八眉猪、同羊、滩羊等。新中国成立后,培育了新的家畜优良品种,主要有关中马、汉中白猪、关中黑猪、陕北细毛羊、关中奶山羊等。  (一)牛  陕西牛种有黄牛、奶牛和水牛。1949年全省养牛106.7万头,1985年发展到185.5万头,增长73.9%。  1.黄牛  1949年全省有黄牛106.5万头,1985年发展到180.6万头,增长69.6%,占牛总头数的97.4%。地方优良品种有:  秦川牛 是陕西古老的优良地方品种,产于关中渭河流域。民国25年(1936)年冬至民国26年(1937)春,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教授沙凤苞首次对秦川牛进行了调查,在其所写《陕西关中渭河一带畜牧初步调查报告》中称为平原牛。民国33年(1944)2月,陕西宝鸡耕牛繁殖场第一次提出“秦川牛”的名称,并沿用至今。1956年,兰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陕西省畜牧局与西北农学院联合组成调查队,西北农学院教授邱怀任队长,在蒲城、渭南、富平、武功、乾县、凤翔、兴平7个重点县,对秦川牛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撰写出版了《秦川牛调查研究报告》。秦川牛的外貌特征主要是:体格高大(公牛平均体高141.5厘米,体重594.5公斤;母牛体高124.5厘米,体重381.3公斤),体质结实,结构匀称,肌肉丰满,前躯较后躯发达,具有役肉兼用的体型。公牛头较大(母牛清秀),额宽、面平、眼大、口方,眼圈、鼻镜一般呈粉肉色。角短,呈肉色。颈粗短,垂肉发达。鬐甲高而宽,胸部宽深,肩长斜,背腰平直宽广,长短适中,肋长开张,四肢粗壮、结实,前肢间距较宽。蹄缝紧,蹄质坚实,多为红色,黑色者很少。被毛细致,光泽,紫红及红色占90%,黄色占10%左右。  从1958年开始,建立秦川牛繁育体系。在乾县、渭南建立了两个家畜良种选育辅导站,并在中心产区相继建立蒲城、渭南、富平、临潼、大荔、咸阳、乾县、礼泉、武功、兴平、扶风、岐山、凤翔等13个秦川牛良种基地县。1963年,在乾县建立陕西省秦川牛场,1965年迁到扶风农牧良种繁殖场。1972年以来,周至、乾县、蒲城相继建立县办秦川牛场。其后在咸阳、宝鸡、渭南等地(市)成立了家畜人工授精站、家畜改良站,推广人工授精和冷冻精液配种新技术。1974年,省农林局组织人力赴秦川牛主要产区,评选出双特级公牛10头,充实各地(市)配种站,加强选育工作。1983年,省畜牧局根据《陕西省企业标准秦川牛种畜》陕Q/B156—80,对13个基地县报奖的614头优秀秦川牛的畜主进行了奖励。1984年,11个基地县共组建成20个母牛核心群,纳入适龄繁殖母牛1584头。  在建立繁育体系的同时,1958年,渭南家畜良种选育辅导站制订了《秦川牛选育计划》,开展牛的品种选育工作。1965年,省畜牧局委托西北农学院、省畜牧兽医总站、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共同制订了《秦川牛种畜企业标准》,经陕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施行。1976年,陕西省秦川牛选育协作组提出秦川牛选育方案、鉴定方法、育种登记办法和种公牛调配管理办法,对《陕西省企业标准秦川牛种畜》陕Q/B156—80进行了修订,由陕西省标准局发布,从1980年4月1日起实施。在此基础上,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秦川牛》GB5797—86,由国家标准局批准,1986年1月23日发布,同年9月1日实施。  为了验证这一标准,1985年农牧渔业部科技司下达属于国家农牧渔业技术开发项目的《秦川牛种畜国家标准的推广和应用》课题,由陕西省畜牧兽医总站主持,组织渭南、宝鸡两地(市)和蒲城、扶风两县畜牧兽医部门进行。由于多年来选育工作的开展,秦川牛的数量由1956年的35万头增加到1985年50万头,增长42.9%。据1981—1982年畜禽品种资源调查,秦川牛的四项体尺和体重已基本恢复到1956年调查时的水平,而种公牛的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和体重则比1956年分别提高0.9%、1.7%、1.0%、2.0%和3.3%。  从1964年起,陕西畜牧教学、科研、推广等单位先后对秦川牛的消化代谢、日粮营养水平、生理常值、生物学特性、血液生化、发情规律、冷冻精液、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参数、综合选择指数、肉用性能、役用性能、泌乳性能及导入外血等进行了科学试验。由邱怀主持,西北农学院和陕西省秦川牛场合作进行的秦川牛早熟性和肉用性能研究,1981年获得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此项研究表明,秦川牛役用性能较高(最大挽力,5头种公牛平均.475.9±101.8公斤,为体重的71.7%;53头阉牛平均333.6±64.0公斤,为体重的77.7%;37头母牛平均281.2±37.8公斤,为体重的77%)。同时表明,秦川牛肉用性能非常突出,经过短期肥育,18月龄屠宰的公、母、阉牛,平均屠宰率为58.3%,净肉率50.5%,接近国外著名的乳肉兼用牛品种水平。秦川牛骨量小,骨肉比高(1∶6.13),胴体脂肪含量少(11.6%),瘦肉率高(76.1%),眼肌面积大(97.0平方厘米)。秦川牛肉是一种营养全价的食品。1983年,在国家科协、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召开的国际反刍动物学术讨论会议上,秦川牛肉获得国内外专家的好评。1982年和1983年,日本两批肉业专业考察访华团来陕考察,对秦川牛肉给了较高的评价。  在此期间,还选择适宜地区建立了秦川牛良种选育区。在关中,分东、西两片,东片以蒲城牛场为核心,选择蒲城、渭南川、原地区的乡为基点;西片以扶风、乾县牛场为核心,选择扶风、乾县、礼泉川、原地区的乡为基点,进行联片选育,共选出秦川牛1.5万头基础母牛,并选择一级以上的母牛,建立核心群,每群80—100头。  从80年代开始,秦川牛逐渐由役用向肉役兼用的方向发展。1982年和1986年先后引用英国兼用型短角牛和丹麦红牛,分别在周至县楼观台牛场、乾县秦川牛场和周至、眉县、岐山、武功、秦都等县(区)非保种区,开展秦川牛导入外血杂交改良效果研究,已繁殖杂交一代和二代牛2万多头。杂交二代牛初生重33公斤以上,比秦川牛提高27%;杂交一代母牛3岁体重比同龄秦川特级牛提高30%。特点是生长发育快,适应性强,耐粗饲,役用性能较好。  巴山牛 产于陕南巴山山区,是一种役肉兼用牛。1982年5月,全国畜禽品种志牛种编写组会同川、鄂、陕3省科技人员实地考察后命名巴山牛。因产地不同,又分别称为西镇牛、平利牛和赤崖牛。  (1)西镇牛 为汉中地区古老的地方品种,主产于西乡、镇巴两县,洋县、城固、汉中、南郑、勉县、紫阳也有分布,属巴山牛中结实型。1963—1964年,汉中专区组成专、县调查组,对原西乡牛、镇巴牛进行初步调查。1966年西北农学院、汉中地区畜牧兽医中心站、镇巴、西乡两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的技术人员16人组成调查组,对西乡、镇巴、城固、洋县的15个公社、24个大队和两个牧场的黄牛进行调查,把原属于同种异名的西乡牛和镇巴牛统一命名为西镇牛,写出《西镇黄牛调查报告》。  西镇牛具有高颈峰、“铁”蹄子(蹄黑色)、红黄色、龙门角、体型接近正方形等外貌特征。役力强大,最大挽力平均为:公牛340公斤,阉牛269公斤,母牛200公斤,适于山、川、水、旱耕作,挽曳时行速较快,兼有良好的肉用性能。  1973年,根据鉴定标准和鉴定方法,汉中地区地、县、社三级畜牧兽医站技术人员共407人,深入农村,历时两月,共鉴定一岁以上公牛9876头,选留公牛1413头,并都颁发了合格证。1982年汉中地区畜牧兽医中心站主持,组织西乡、镇巴两县畜牧兽医站,制订了《西镇牛种畜企业标准》,1983年由陕西省标准局正式发布实施。1985年西镇牛被列入省级保种。  1980—1985年对西镇牛进行过3次肉用性能测定。第一次由镇巴县畜牧兽医站主持;第二三次由汉中地区畜牧兽医中心站与西乡县西镇牛场协作进行。先后测定不同年龄组牛24头(其中:公牛14头,母牛4头,老龄阉牛6头)。测定结果:16—24月龄公牛平均日增重为514.8—902.2克,屠宰率为50.7—54.5%,净肉率为40.1—46.2%。  (2)平利牛 主要产于平利县,镇坪、安康、岚皋等县亦有分布,属巴山牛的粗壮型。1959年,陕西省家畜品种普查队对平利县的黄牛进行了普查,确定为地方优良品种,命名为平利牛。1974年,安康地区农业学校和平利县畜牧兽医站联合对平利牛进行第二次普查。平利牛体质粗壮结实,具有典型的役肉兼用牛体型特征。体格较大(公牛平均体高118.8厘米、体重338公斤;母牛相应为110.3厘米和286.7公斤),前躯发育良好。公牛颈短粗,垂肉发达,颈峰高耸;母牛颈稍长,背腰宽平,胸宽深,肋弓张。四肢粗壮,蹄圆大、坚实、多黑色,群众称为“铁蹄”。毛色多黄色和枣红色,黑色和烟熏色次之。  平利牛在山、川、水、旱均能耕作,挽力较大,行动敏捷。老残牛屠宰率40%左右,净肉率35%左右;青壮牛加料肥育后屠宰率可达50—55%,净肉率40%以上。  1979年建立了国营牛场,开展选育提高和保种工作。1981年选出103头种公牛,建立公私合营配种站103个。1985年存栏2万多头。  (3)赤崖牛 主产于旬阳县赤崖、神河、吕河、棕溪等区,白河和安康县张滩区也有分布,属巴山黄牛中的粗壮型。赤崖牛体躯粗壮、结实,发育匀称,肌肉附着良好,具有役肉兼用的体型。头中等大,额宽平,鼻平直,耳稍小,角较短,多为龙门、竹笋型角。眼大,口方,颈较短,厚薄适中,高颈峰,少数“双鬐甲”。垂肉发达,肩长斜,胸宽深,肋弓圆,背腰平直,腹大而圆,尻宽中等长。前肢平行直立,后肢飞节多内靠,四肢粗壮,蹄圆坚实,呈铁棕(褐)色。被毛多黄、红黄色,少数烟麻、黑色。  赤崖牛适于山、川、水、旱耕作,持久力强,农忙季节可连续使役25天左右。产肉性能,一般老残牛在终年放牧条件下,屠宰率40%左右,净肉率34%左右。如稍加补饲,屠宰率可达46%以上。  赤崖牛是巴山黄牛的优良地方品系,性温顺,灵活,适应性强,耐严寒酷暑,善爬坡,耐粗饲,蹄质致密坚实,耐潮湿。适于陕南山区饲养。  岭南牛因产于商洛地区鹘岭以南,故名岭南牛,主要分布于山阳、镇安、柞水等县。1985年存栏3.6万头。  岭南牛是陕西牛种中较为典型的山地牛,具有红黄毛、“馒头”峰、黑鼻子、铁蹄子的外貌特征。成年公牛平均体高114.9厘米,体重308.4公斤;母牛体高为106.4厘米,体重239.6公斤。适应性强,耐粗饲,善爬坡,行动快,适于山、川、水、旱耕作。最大挽力公牛为255公斤,占体重的82.7%;母牛为245公斤,占体重的60.5%;阉牛为280公斤,占体重的83.6%。  1959年主产区3县对岭南牛进行了普查,1973年又进行二次普查。1981年商洛地区畜牧兽医中心站再次组织3县人员进行调查测定,共调查37个公社,83个大队,415个生产队,观察了2991头岭南牛,测量678头不同龄牛的体尺,写出《商洛岭南牛现状的调查》,并于1982年制订了《岭南牛的选育标准》。  山阳县1975年在中心产区的4个区选留种公牛31头,基础母牛500头,开展岭南牛的选育工作。1981年再次深入产区选出种公牛80头,母牛882头,淘汰劣质公牛396头。1982年在王庄、娘娘庙公社建立国营配种站两处,并在照川、宽坪、户垣、板庙等18个公社建成民桩配种点20个。到1985年累计配种母牛3159头。商洛地区畜牧兽医中心站1983年在山阳县漫川区抓点选育岭南牛,选留种公牛55头,母牛163头,建成板庙、同安、碥头、两岔、漫川和万福6个民桩点,以漫川乡为重点选留种公牛4头,开展配种。  镇安县1978年确定米粮、木王、柴坪3个区为岭南牛选育基地,制定出种牛的选育标准,并在米粮区的4个公社开展选育工作。1980—1982年,县投资2.79万元,在3个选育区选购种公牛85头,交由85个农户饲养配种。1983年米粮区配种母牛343头,产犊254头,成活221头。犊牛6月龄平均体重136.5公斤,比一般同龄犊牛提高42.9%。1984年县畜牧局拟订出《岭南牛选育实施意见》,进一步有计划地开展选育工作。  2.水牛  1949年全省有2000头,1985年发展到1.7万头。  水牛历来是陕南水田耕作的主要役畜,主要分布于汉中、安康平坝地区。汉中地区头数最多,占全省水牛总头数的85.7%。西乡县板桥、葛石一带水牛较佳。宝鸡、西安、渭南地区(市)的水稻产区也有少量分布。  陕南水牛体躯粗重矮壮,宽短,骨格坚实;皮肤瓦灰色,被毛稀而粗,多为黑色;头长额窄,颧骨发达,嘴方宽,鼻镜黑;胸宽深,无肩峰,背腰宽平,尻宽稍斜,四肢粗壮,蹄黑墩圆。成年公牛平均体高126.6厘米,体重422.5公斤;母牛体高124.8厘米,体重398.5公斤。力大耐劳,性情温驯,适应性强,易饲养。  3.奶牛  陕西饲养奶牛始于民国19年(1930),西安市由山东省济南和河南省开封引入黑白花奶牛,在郊区饲养。民国24年(1935)西京牧场、健民牛奶场等20余家养奶牛百头左右。以荷兰牛及其杂种牛为主,并有少数娟姗牛、更赛牛。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光华农场于1940年4月派人从晋西北地区选购奶牛53头,同年又从洛阳等地购买荷兰种奶牛,当年共产牛奶5853.5磅。民国36年(1947)以后,陕西又相继从青岛、郑州引入一批奶牛,绝大多数集中于西安市。宝鸡、武功(今杨陵区)等地也有少量引入。到1949年全省奶牛共有300余头。  50年代初,全省各地区(除安康外)和部分县、市先后建立了国营奶牛场。同时,也有私营奶牛场。一般奶牛场的规模较小,发展较慢。1955年全省奶牛头数总计有1000头。到1965年全省共有国营奶牛场12处,主要在西安等大中城市,饲养奶牛4720头,年均销售鲜奶2590万斤。改革开放以后,私营奶牛业有了迅速的发展。1985年底共建立起奶牛专业户3500户,饲养奶牛8500头,加上其它公私兼养的奶牛,全省奶牛总数达到3.2万头。  陕西奶牛的主要品种是黑白花奶牛,系由引入的国外黑白花奶牛与引入的滨州牛、娟姗牛、更寨牛、爱尔县牛及本地黄牛等品种经过多年的杂交改良、风土驯化选育而成,体型外貌、生产性能等方面基本达到中国黑白花奶牛品种标准。毛色黑白花占99.2%,余为灰白花或红白花。体质结实,公牛体格高大(体高为153.9厘米),角短粗,颈粗短,胸宽深,背腰平直,四肢结实,有雄相;母牛体格中等(体高133.2厘米),角细长,颈长中等,尻长宽平,腹大不下垂,乳房发育良好,圆形的占66.5%。平均体重:成年公牛800—900公斤,成年母牛500—600公斤。  50年代初,西安草滩农场由陕西省仪祉农业学校购入1头黑白花母牛,毛色酷似豹子的花斑,被称为“豹花牛”或“乌嘴碎花”牛。60年代,豹花牛有了一定的群体,建立了豹花牛品系。  1975—1982年,西安市草滩农场先后6次从美国、加拿大引进17头M6、M10优良种公牛冷冻精液2595支,对黑白花奶牛进行改良。平均头胎产奶量提高300余公斤。1979年国营奶牛场1905头成年母牛,每头平均年产奶3950.5公斤,乳脂率平均为3.6%。西安市草滩农场1978—1985年有7头奶牛,每头年产奶1万公斤以上,其中74175号奶牛,1980年第4胎305天,共产奶11846.7公斤。1985年该场2210头成年母牛平均产奶量提高到5248.7公斤,增长32.9%。  (二)马、驴、骡  陕西历代均为养马要地。民间俗称马、驴、骡为“高脚”或“长腿子”。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因省内战争频繁,马匹遭受重大损失。到1949年,全省马、驴、骡共有42.1万匹(其中马5.7万匹,驴26.3万头,骡10.1万头),较抗日战争前民国25年(1936)的61.8万匹,减少31.9%,其中马减少55.4%。  1950年后,马、驴、骡有了发展,到1985年达70.2万头,其中马8.1万匹,驴43万头,骡19.1万头,分别增长42.1%、63.5%和89.1%。  1.马  陕西马的固有地方品种主要为宁强马和乌审马。关中民间马匹,除关中马外,大多由西北诸省购入的地方品种:河曲马、浩门马(大通马)、伊犁马、哈萨克马和巴里坤马等。  关中马产于关中平原,主要分布于杨陵、武功、眉县、乾县、礼泉、陇县、长安和大荔等县(区)。1981年有1.2万匹,其中适龄繁殖母马约3000匹。  1950年初,西北军政委员会畜牧部接管原陕甘宁边区政府农业厅西北役畜改良繁殖场,改名为西北畜牧部武功种畜场。同年11月,该场引进苏联卡拉巴依马25匹(公4,母21),在场内与英顿杂种母马配种并进行纯种繁殖,在场外对农村马进行杂交改良。1957年,在总结马匹杂交改良的基础上,由西北农学院董光明及陕西武功种马场杨化农主持制订了《关中马育种规划》,引进苏联阿尔登种公马。1958年9月,又引进苏联俄罗斯重挽马22匹(公2,母20),用先轻后重的复杂育成杂交法,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关中马的培育工作。1972年,以宝鸡市柳林滩种马场(原陕西武功种马场)为核心,陇县关山牧场、大荔县农牧良种场和武功县杨陵公社畜牧场等单位为基地,修定《关中马育种方案》和《种马鉴定标准》,扩大育种群,开展群众性育种工作。1982年10月,陕西省农业局邀请崔堉溪等省内、外专家,对宝鸡市柳林滩种马场附近农村马匹进行了综合鉴定,命名为“关中马”。1983年,获陕西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一等奖和农牧渔业部科学研究技术改进二等奖。  1984年,陕西省农牧厅委托西北农学院制订《关中马企业标准》。经陕西省标准局批准,定名《陕西省企业标准种畜关中马》陕QB3147—85,于1985年3月26日发布,同年5月1日实施。  关中马属挽乘兼用型(轻挽型),平均体高公马153.7厘米,母马152.9厘米。体质干燥结实,体态俊美,秉性温顺而有悍威,头清秀,面直,耳竖立,颈长中等微拱。肩斜长,鬐甲略高于尻或相等,胸深肋圆,背腰平直,腹部充实,体躯舒展粗实,多正尻。四肢端正,肌腱明显,无距毛或很少,蹄质坚韧,被毛短而细,毛色多为栗毛,少数骝毛。具有力、速兼备,持久力强等特点。适于农耕、交通运输、军需和旅游等用途。  关中马耐粗饲,适应性强。幼驹生长发育快,具早熟性;遗传性稳定,种用价值高,与本地母马杂交,效果良好,已推广到国内9个省、市、自治区。  乌审马 是陕西固有地方品种,与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马同源,故名,属蒙古马系类群,亦称蒙古马。它主要产于榆林、神木、定边、靖边4县,横山、府谷等县有少量分布。1981年共有1.7万匹,榆林、神木两县最多,占产区马总数65.7%。  50年代,定边、榆林等县曾引用卡拉巴依马与乌审马进行过杂交改良,因饲养管理条件差,效果不明显。  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畜牧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农林厅派出工作组,对乌审马作过初步调查。1982年,榆林地区畜牧兽医中心站组织榆林、神木县畜牧兽医工作站技术人员对431匹乌审马进行了外貌、体尺、繁殖性能、役用能力等的调查测定。乌审马体小精悍,平均体高公马125.9厘米,母马123.8厘米,体质粗糙结实,体形近方形;头略粗重,颈长中等;肩短直,鬐甲低,胸发育好,背腰平直,尻短斜;四肢强健,距毛多,蹄质坚实;被毛粗密,长毛发达。多对侧步,善走沙漠。悍威性强,耐粗饲,适应性与抗灾能力强。生长发育较慢,系晚熟品种。与陕北毛驴的母驴交配繁殖的駃騠(驴骡),体高接近马的体尺,役用性能强。  宁强马 因产于陕西宁强县故名。1981年有3301匹。  1964年和1981年,陕西畜牧部门曾对宁强马进行过调查测定。该马种为矮型乘驮马。平均体高:公马113.6厘米,母马113.0厘米;体质紧凑结实,体躯短,近方形,头清秀,耳小灵活,鬐甲较低,胸发育中等,背腰平直;尻短斜;四肢干燥,前肢端正,后肢多外向,蹄质坚实,耐磨,距毛少;被毛细致,长毛密厚,毛色主要为骝毛;性温驯而有悍威;善走山石小路;耐粗饲,适应性强。  2.驴  陕西驴的品种分为大型(关中驴)、中型(佳米驴)和小型(陕北毛驴)三类。  关中驴 是国内大型优良驴种之一,久负盛名。产于关中平原,主要分布在关中28个县(市)和延安地区以南的部分县。1981年共有10.6万头,以兴平、礼泉、乾县、咸阳、武功、富平、蒲城、临潼、大荔等县所产的最佳,有4.6万头,占关中驴总数的43%。民国25年至民国26年(1936—1937),西北农学院沙凤苞对关中驴的体型、体尺及特点进行了首次调查,提出“关中驴”之名,沿用至今。  关中驴体格高大,平均体高公驴133.2厘米,母驴130.0厘米,有的高达150厘米以上;体质结实,体型略长、体态健美;头大中等,两耳竖立,眼大有神,头颈高扬;前胸宽广,背平直,尻短斜,肋骨张开,腹部充实;四肢端正,肌腱明显,韧带发达,蹄质结实,举止灵活,被毛细短而有光泽,毛色以黑色为主,多具粉鼻、亮眼、白肚皮,栗色或青色很少,偶而出现乌头黑(全身被毛均为黑色)。  1958年,在渭南、乾县、扶风、凤翔、兴平、咸阳、礼泉、武功、临潼、富平、蒲城、大荔、岐山等13个县建立了关中驴基地县。  1963年,在淳化县设立陕西省关中驴场,进行保种选育和繁殖推广工作。1975年并入陕西省扶风农牧良种繁殖场。  1965年,陕西省农业厅畜牧局委托西北农学院、省畜牧兽医总站、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制订《关中驴种畜企业标准》,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施行。  1980年,修订《陕西省企业标准种畜关中驴》陕Q/B157—80,由陕西省农业局批准,陕西省标准局发布,于1980年4月1日起实施。  1983年,陕西省农牧厅畜牧局根据《陕西省企业标准种畜关中驴》,对224头关中驴(其中特级公驴28头,特级母驴109头,一级公驴87头)的畜主进行了物质奖励。  关中驴役用性能好,公驴最大挽力300公斤以上,母驴230公斤以上,适于挽、驮等多种用途。肉质佳,凤翔县制作的“腊驴肉”,色艳、质嫩、味美,久负盛名,尤以“钱肉”为本省名特产品。  关中驴适应性强,耐粗饲,抗病力强,幼驹生长发育快,属早熟驴种;遗传性稳定,用于改良小型驴效果好,对甘肃省庆阳驴品种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与母马杂交所生杂种称骡子,体格硕壮,役用性能强,驰名中外;与公马杂交所生杂种称駃騠,体态与挽曳能力稍逊于马骡。每年向东北及其它省、市、自治区和部队马场提供种驴400余头(群众交易的未计在内),用作繁殖马骡或改良小型驴。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曾向缅甸、泰国、越南、朝鲜等国输出62头。  佳米驴 原名绥米驴,是陕西地方优良中型驴种。产于佳县、米脂、绥德3县,以佳县乌镇和米脂桃镇所产最好,子洲、横山、清涧等县和山西省临县也有少量分布。1985年共有3万头。  1952年、1955年和1958年,陕西省农业厅、榆林地区、绥德县畜牧兽医站及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单位,曾多次对佳米驴进行调查鉴定,确定为优良驴种,将“绥米驴”改称“佳米驴”。  1958年成立佳县家畜良种选育辅导站,进行佳米驴的选育工作。1973年成立佳米驴选育领导小组,制订《佳米驴选育方案》和种畜鉴定试行标准。  陕西省畜牧厅于1963年将佳县、绥德、米脂3县定为佳米驴良种基地县,并先后建立良种基地公社33个、基地大队141个。普查鉴定公、母驴,登记发证;建立母驴繁殖专槽216处,专人喂养,特约配种;建立三有(有棚、有槽、有水)幼畜圈90多处,加强驴驹培育,提高了佳米驴的质量。1981年成年公驴平均体高125.8厘米,母驴120.9厘米,比1973年分别提高1.7厘米和1.9厘米。  佳米驴属中型驮挽兼用型,体质干燥结实,体型略呈方形;头大小适中,眼大,耳门紧;背腰平直,四肢端正,关节发育好,肌腱明显,蹄质坚实。公驴颈粗壮,胸部宽深,母驴腹稍大,后躯发育好;被毛短而致密,有光泽。毛色以黑燕皮(被毛黑色,粉鼻、亮眼、白肚皮)最多,次为黑四眉(被毛黑色,粉白较前者面积大),白四眉(被毛黑色、杂有白毛)极少。  佳米驴性温顺而有悍威,耐粗饲,抗病力强,适于驮、挽、骑等用途。1981年榆林地区和佳县、米脂、绥德县畜牧兽医站进行了佳米驴役用性能测定,最大挽力:公驴为213.4公斤,母驴为173.8公斤,持久力强,为丘陵山区理想役畜。  佳米驴产肉性能好。1981年西北农学院、榆林地区畜牧兽医中心站对8头未经肥育、中等膘色的老龄骟驴进行了测定,屠宰率49.2%,净肉率35.1%,肉嫩、味美。  1975年以来,陕西先后为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部队马场提供种驴5000多头。  陕北毛驴 1981年,陕西省家畜家禽品种志马、驴品种编写组,把榆林、延安两地区当地小型驴总称为陕北毛驴。北部风沙滩地区的群众,以其善走沙滩道路而称为滚沙驴;南部丘陵山区群众多叫小毛驴。主要产于定边、靖边、横山、榆林、神木、府谷、志丹、安塞等县,延安、子长、延川等县也有分布,并散见于陕北其它各县。  195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农林厅等单位在榆林县城北、靖边县毛圈库仑、定边县仓房梁、志丹县崾子川等地对陕北毛驴进行调查。1981年3月,榆林地区畜牧兽医中心站组织榆林、神木、府谷、定边、靖边、横山6县畜牧兽医工作站技术人员,对产区1290头陕北毛驴进行外貌、体尺、繁殖性能、役用能力和生理指标进行调查测定。陕北毛驴短小精悍,平均体高公驴106.6厘米,母驴106.7厘米,沙地型略大于山地型;体质结实,沙地型偏粗糙,山地型较紧凑;头偏大、眼小、耳长、颈低平;前躯低,背腰平直,尻短斜,关节明显;蹄质坚实,耐磨损;被毛粗密,缺乏光泽。毛色复杂,有黑色、灰色、浅灰色、红灰色和灰褐色等,灰色及浅灰色的多有鹰膀虎斑。  陕北毛驴擅长驮载,善走山石小路和沙路。食量小,耐粗饲,疾病少,好饲养,性温驯,易管理,是当地主要农耕动力和生活用畜。与公马交配所生駃騠,体格增大,役力增强,为农民所喜爱。1981年有13.3万头,其中主要产区9个县,计有11.2万头。  3.骡  陕西骡分为大型和普通两类。关中驴产区所产的骡子,平均体高142.1厘米,为大型骡。佳米驴产区所生的骡子,体高多在130厘米左右。陕北毛驴产区所产的骡(包括駃騠),一般体高120厘米左右,均为普通型。  骡能适应不同环境,担任各种劳役,役用能力和持久力均高于马、驴,使役年限长,经济效益高。关中地区所产的大型骡,在国内久负盛名,每年大量输出省外和支援军需。  (三)猪  陕西养猪历史久远。地方品种有八眉猪,遍及关中、陕北;汉江黑猪遍及汉中、安康地区。1949年前后,引进巴克夏猪、荣昌猪、大白猪、内江猪、长白猪。1974年后,又引进杜洛克猪、汉普夏猪等品种。其中巴克夏猪、荣昌猪、内江猪群众饲养较多。1950年以后又育成汉中白猪、关中黑猪新品种。  1.地方品种  八眉猪 又称泾川猪(含陕北猪、西路猪),是陕西古老的地方品种。主要产于陕境泾河流域,分布在关中、陕北及秦岭山区。外貌特征:被毛黑色,耳大下垂,因额有倒“八”字形皱纹故名。有大八眉、小伙猪、二八眉、黄瓜嘴4个类群。  大八眉 体大、粗壮;头大,额较宽,面直,鼻嘴粗短;耳宽大,长过鼻端;背长,腹大下垂;臀宽,四肢粗壮,皮肤粗糙松驰;具有三长(耳、腰、尾长)、一不展(体侧及后肢皮肤皱襞深)的特征。群众称“松皮、大胯、椿木腿”。  小伙猪 体小丰圆,体质较细致;头轻小,额纹较浅,多旋毛;耳较小、下垂;背腰短,宽平,腹大下垂;四肢短,皮薄骨细,被毛稀短。  二八眉 体格中等,体质结实,匀称;额纹少浅,清晰;耳宽大,下垂,长与嘴齐或超过鼻端;背腰窄长平直;腹大下垂;四肢粗壮。群众称“腰吊(长)、腿短、两耳苫脸(耳大垂过嘴)。顺看一条线(单背),横看一大片(腹大)。”  黄瓜嘴 体型与二八眉相似,头长,面直,嘴尖,酷似黄瓜。额有数条浅纵纹,耳大过嘴,腹大下垂,四肢较细,皮肤较薄。  据产区调查,大八眉猪晚熟,饲养1年,活重约50公斤。小伙猪早熟、易肥,积脂力强,饲养1年,活重50—75公斤。二八眉猪生长快,饲养1年,活重一般达75—85公斤,胴体瘦肉率44%。黄瓜嘴猪饲养14个月,活重70公斤。  八眉猪耐粗饲,耐苦,抗逆性强,适应性好,产仔多(每窝平均14头)。肉质好,色鲜红、细嫩,味香,板油多,鬃毛好。60年代以来,产区群众引入国内外良种与其杂交改良。大八眉猪已基本绝种,小伙猪也少见,唯二八眉猪、黄瓜嘴猪尚存较多。  1970年和1971年先后在定边、长武两县建立种猪场,建群饲养八眉猪,保种选育,繁殖推广。1975年西北农学院及榆林地区对八眉猪资源进行了调查,制订出《八眉猪保种选育方案》,开展八眉猪保种选育工作。1984年与1981年比,初产母猪产仔平均由7.9头上升到8.1头,经产母猪平均产仔由10.1头上升到12.7头。  汉江黑猪 包括汉中黑猪和安康黑猪。汉中黑猪由于产地不同,有黑河猪(西山猪)、铁炉猪、水磨河猪、铁河猪等,主要产于陕南汉江流域,分布在汉中、安康地区。体质疏松,性成熟早,产仔中等,生长快,积脂力强。一般体重90公斤。平均产仔10头左右。肥育猪10月龄可达90公斤,胴体瘦肉率40%。以体型外貌分汉中型和安康型。汉中型黑猪,体质粗松,头短,额宽,面皱深,呈菱形,耳大,皮厚;安康型黑猪有平利猪、安康猪等,头窄,耳小,皮薄,骨细。  1975年,略阳县建立黑河猪种猪场,将黑河坝、大黄院、观音寺、张家坝、仙台坝、两河口、鱼洞子等公社,划为黑河猪保种区,开展保种选育工作。1981年,勉县建立种猪场饲养黑河猪,保种选育,1982~1984年推广黑河猪1500头。1985年制订《关于对黑河猪的选育方案》,继续开展选育工作。  2.引进品种  巴克夏猪 原产英国,民国23年(1934)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引入武功(今杨陵区)试养。1950年、1958年及1967年,又先后从浙江省杭州市、河北省涿县及英国引入,扩群繁殖。经过40多年的选育,已完成风土驯化,由脂肪型向肉用型发展,推广到全省各地。巴克夏猪被毛黑色,鼻端、尾尖及肢端呈白色,俗称“六白”。  荣昌猪 原产四川省荣昌、隆昌两县,40年代陕西曾少量引进试养。60年代,安康、汉中、西安等地区成批引进。70年代,安康、汉中地、县种猪场设群繁殖推广。荣昌猪被毛除眼圈、头部黑斑外,余为白色,体躯中等,属肉脂兼用型。据1981年调查,安康地区农村约有11万头。  大白猪 1950年从苏联引入,称苏联大白猪。50年代末推广至全省。70年代逐渐减少。后又引入英国大白猪(大约克夏猪),主要分布在汉中、西安,但数量不多。  内江猪 产于四川省内江地区。1951年首先引入南郑家畜改良繁殖场。1955~1962年,又先后引入延安、西安、蓝田、宝鸡和旬邑等地。1969年后,遍及全省。内江猪被毛黑色,体格中等,头短、额宽、皱纹横行,产仔中等,耐粗饲,性温顺,对省内猪种影响较大,对关中黑猪的育成曾起到重要作用。  长白猪 原名兰德瑞斯,产于丹麦,因体躯大,被毛白色故名。1966年西安市食品公司首先引入试养。1974年后,又引入一批,饲养于西安、武功、安康、宝鸡等地。主要由西安、兴平等地猪场繁殖、推广,用于杂交生产商品瘦肉猪。  杜洛克猪 原产于美国。1978年西安市食品公司由广州引入,在长乐坡猪场试养。1981年,陕西省农业局由广州及河南省正阳县再次引入,在西北农学院、陕西省畜牧兽医研究所、陕西省扶风农牧良种场、咸阳市周陵农场设群繁殖推广,用于杂交、生产商品瘦肉猪,效果显著。  汉普夏猪 产于美国,1980年从广州引入。被毛黑色而有白色肩胸。由陕西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繁殖、推广。  3.培育品种  汉中白猪 简称汉白猪,是新中国成立后陕西培育的第一个猪品种。培育经过3个阶段:从1951年开始,南郑家畜改良繁殖场先后引入巴克夏猪、苏联大白猪与汉江黑猪进行第一阶段育种杂交试验,历时6年,到1957年筛选出比较理想的白巴汉杂交组合。在此基础上提出《汉白猪育种方案》,经过4次修改,1963年经陕西省畜牧厅批准,正式下达任务。由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和汉中种猪场共同主持,开始第二阶段横交选育工作,并成立汉白猪育种委员会。“文化大革命”中,育种工作幸未中断。1973年,陕西省科委将汉白猪育种列为全省科学技术发展重点项目,改由汉中地区主持。育种场增加了汉中、南郑、勉县、城固、洋县5个县办猪场。由6个育种场和汉中地区畜牧兽医中心站、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及农业学校组成汉白猪育种协作组。1975年拟订《汉白猪品系繁殖方案》,进入育种工作的第三阶段,进行品系繁育,1982年正式育成。陕西省科委、陕西省农业局组织鉴定、验收定为新品种。1985年获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汉中白猪全身白色,体质结实,结构匀称,呈肉脂兼用型。成年猪体重150公斤,产仔力10头,胴体瘦肉率48%。用作母本与瘦肉型品种杂交,胴体瘦肉率一般在54%左右,已成为汉中地区养猪业的当家品种。

  关中黑猪 在经济杂交基础上,用12年时间选育成的新品种。50年代初期,关中地区先后引进巴克夏、约克夏、苏联大白猪,对当地的八眉猪杂交改良。60年代又先后引入内江、荣昌、长白猪,继续进行杂交。  1971年,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农业局召开关中地区猪种改良座谈会,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在总结群众改良猪种经验的基础上,确定培育关中黑猪的计划。1973年,由宝鸡、咸阳、渭南、西安4个地、市种猪场及畜牧兽医中心站组成关中黑猪育种协作组,制定育种方案,以兴平县种猪场和西北农学院猪场为核心育种场,户县、蓝田、周至县种猪场及草滩农场为育种场,统一规划,分片指导,面上杂交,点上选育,以场定型,按群建系,开展培育工作。1974年,关中黑猪育种列入陕西省科委重点科研课题。协作组采用“产仔力——生产速度”模式选育技术,快速建系。1982年,育种工作由西北农学院和咸阳地区农牧局主持,成立了领导小组,健全协作组,加快育种过程,到1984年达到育种计划指标,经专家鉴定、验收,定为肉脂兼用型新品种。  关中黑猪全身黑色,体质结实,成年猪体重150公斤,产仔力11头,胴体瘦肉率53%,用作母本与杜洛克、长白猪杂交,胴体瘦肉率达56%以上。在关中地区已成为当家品种。  (四)羊  1949年,陕西养羊总数92.8万只,比最高年份民国22年(1933)的226.8万只减少一半多。新中国成立之后,陕西对养羊业贯彻“保护现有牲畜,奖励繁殖,发展畜牧业,防止兽疫”的方针,培训专业人员,引进良种,推行人工授精,建立种羊场和选育基地,改善饲养管理,养羊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85年,全省养羊341.1万只,比1949年增长2.7倍。  1.绵羊  1985年,全省绵羊共有106.5万只,占羊总数的31%,比1949年的43.6万只增长1.4倍。  陕北细毛羊 1949年,光华农场在场内用澳洲美利奴公羊与滩羊试行杂交改良。1952—1957年,陕西省三边家畜改良繁殖场和陕西省延安纺织毛用绵羊改良繁殖场引进新疆细毛种公羊,在场内分别与滩羊和二同羊(系同羊与关中北部当地蒙古羊的杂交后代)杂交。1958—1959年,陕西省定边种羊场先后引进苏联阿尔泰羊、美利奴、沙利斯等细毛羊,在场内进行复杂杂交试验,同时在场外继续进行杂交改良。1958年,陕西省延安种羊场撤销后,绵羊改良工作交由志丹、吴旗、安塞等县继续进行。1959年,延安、榆林两地区细毛杂种羊达到11.5万只。在总结杂交改良工作的基础上,陕西省延安同羊场支源涌等提出第一个细毛羊育种方案,经过普查、鉴定,在定边种羊场和定边县郝滩公社建立育种群和核心群。1960年,该场选出30只新蒙杂种母羊开始横交探索。1963年又用308只杂种母羊进行横交。与此同时,定边、靖边、横山、榆林、神木、志丹、吴旗、安塞、延安、子长、延川、延长等县继续进行细毛羊的杂交改良工作。  1964年,陕西省畜牧厅在定边种羊场召开全省绵羊育种工作座谈会,修订了《陕西毛肉兼用细毛羊育种计划》。同年,定边种羊场的一类杂种成年母羊全部进行横交固定,到1967年转入自群繁育。1972年,成立陕西省毛肉兼用细毛羊育种协作组。定边种羊场和志丹、神木、靖边、横山、榆林、安塞等县种羊场分别承担细毛羊育种任务。此后,各羊场和社、队开展了细毛杂种羊的横交固定工作。  1981年,陕西省科委和陕西省农业局邀请涂友人等专家对培育中的陕西毛肉兼用细毛羊作了鉴定,确认已形成品种群。陕北绵羊改良和陕西细毛羊新品种群的建立成果,1982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一等奖。其后成立了陕西毛肉兼用细毛羊育种委员会,对品种群继续加强选育和品系繁育。1985年,陕西省科委和陕西省农牧厅再次邀请涂友人、常英瑜等专家鉴定、验收,正式命名为陕北细毛羊。当年,陕北细毛羊及其改良种羊发展到40多万只,产细羊毛1694.4吨,占全省绵羊毛总产量的62.2%。  陕北细毛羊体格中等偏小,体质结实,被毛纯白,毛丛结构良好。1984年测定,成年公羊体高69.3(社队)—73.1(羊场)厘米,体重49.3(社队)一69.8(羊场)公斤,剪毛量6.2(社队)—13.7(羊场)公斤。成年母羊体高为63.3—64.0厘米,体重34.1—41.2公斤,剪毛量4.7—5.2公斤。  同羊 系陕西古老的地方品种,又名同州羊。唐代称沙苑羊。有三个类群:一为茧耳羊,耳小如指;一为大角虬上盘至耳,体大而肥;一为卧沙细肋,肋骨细如箸,肉质肥美,为最好的肉用羊。宋代苏东坡有“烂蒸同州羊”的诗句,同州羊从此得名。清末民初,关中多次战乱,同羊损失严重,1949年全省共有3万余只。原产地沙苑地区仅存数10只。1985年全省共有同羊6万只。  同羊肉肥嫩,多汁,色鲜明,尾脂肥而不腻,瘦肉烹之易烂,食之味美可口,是关中著名的地方风味食品“羊肉泡漠”、“腊羊肉”的上等原料。  同羊体型中等,骨细、皮薄,细致紧凑。整个躯体呈酒瓶状,以茧耳、扇尾、栗角、筋肋为四大外貌特征,被毛纯白,细度相当于同质毛的56—80支。羔皮有珍珠样卷曲,谓之“珍珠皮”,清初,曾作为皇室贡品。成年公羊体高64.3厘米,体重44公斤,一年剪毛一次,剪毛量1.42公斤;成年母羊体高58.95厘米,体重39.2公斤,年剪毛量1.7公斤。屠宰率公羊47.1%,母羊41.7%,羯羊52—57%。  同羊品种改良,曾于民国29年(1940)陕西省农业改进所设同官(今铜川市)绵羊改良示范场,从事同羊品种选育工作。195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农林厅建立延安同羊场,继续进行选育工作。  1973年,陕西制订了《新同羊育种计划》(试行草案)。同年,关中部分地区开始引用新疆羊、德国美利奴羊和波尔华斯羊与同羊杂交。1976年白水同羊场建立后,正式进行同羊的选育和保种工作。到1979年存栏半细毛改良羊1.4万只。  1982年10月,陕西省标准局公布《陕西省企业标准畜禽良种同羊》陕QB2464—82,于1983年5月1日实施。

  滩羊 是著名的裘皮羊品种,以二毛皮九道弯驰名中外。滩羊主要产于定边县红柳沟、贺圈、城关、盐场堡、周台子、冯地坑、白泥井、海子梁8个乡。  1976年,建立定边县滩羊场后,即开展滩羊的选育工作。到1984年,经过严格选择和定向培育,滩羊群的初生毛长与毛股弯曲数增加,二毛弯曲数和优良花穗类型增多。二毛皮中最好的串字花穗,由1980年的73.7%提高到1984年86.8%;一级羊相应由18.2%提高到54.0%。同时,向群众供应优良种公羊120只。1985年场内存栏662只。  1984年后,滩羊产区出现专业户17户,重点户435户,共养滩羊1.4万只。同时,建成人工授精站5个,举办培训班4期,培训技术人员45人,有计划地开展滩羊选育工作。到1985年底滩羊存栏5.4万只。  滩羊属长脂尾粗毛羊,体格中等,体质结实。成年公羊体重45.6公斤,母羊39.5公斤。滩羊毛细长,呈毛辫状结构。每年剪毛两次,产毛量公羊1.6—2.3公斤,母羊0.9—2公斤,是制作提花毛毯的上等原料。屠宰率45%。二毛裘皮花案清晰,毛股紧密,弯曲整齐,花穗有串字花和软大花等类型,以串字花为佳,毛白柔软,皮板致密,轻暖美观。二毛羔羊肉肥嫩多汁,鲜美可口,年宰杀比例在60%左右。  汉中绵羊 属短瘦尾羊,是毛肉兼用半细毛羊地方品种。主要产于宁强、略阳和勉县。1985年存栏2.3万只。  1959年、1964年和1980年,汉中地区畜牧兽医中心站、宁强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勉县畜牧局、西北农学院、汉中农业学校先后对汉中绵羊进行调查,写出《陕西汉中的绵羊》和《黑耳朵羊调查报告》。  汉中绵羊被毛白色,耳尖,眼圈黑色或棕色,故有黑耳羊之称。体格较小,体重:成年公羊35.3公斤,母羊30.3公斤,成年羯羊屠宰率48.1%,净肉率为34.6%。羊肉细嫩,肥瘦适中,曾以“汤羊”作为贡品。产区群众习惯每年剪三次毛,产毛量成年公羊1.8公斤,母羊1.9公斤,羯羊2公斤。  蒙古羊 是古老的粗毛羊,主要分布在榆林、延安地区、铜川市以及宝鸡、咸阳市的北部。50年代初曾对定边、靖边、志丹等县的蒙古羊,采用人工授精方式进行杂交改良。1985年全省蒙古羊共存栏52万只。  蒙古羊体质结实,体格较小,屠宰率为43.7—54.9%,净肉率31.3—35.5%。一年剪毛两次,剪毛量成年公羊、母羊均0.8公斤左右。羊毛是编织地毯的上等原料。  2.山羊  1949年陕西有山羊49.2万只。1985年,全省山羊达到234.6万只,占羊只总数的68.8%,比1949年增长3.7倍。陕西山羊,主要是奶山羊及陕南白山羊和陕北黑山羊。  奶山羊  西农莎能奶山羊 民国25年(1936)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刘若雨等,从河北省定县把自美国输入的莎能羊带到西安。翌年秋,转到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民国33年(1944)由西北农学院刘荫武主持,进行培育。经过40多年的长期选育和风土驯化,成为高产奶羊。1949年,有基础母羊40只。1957年发展到88只,平均年产奶量由1949年的353.7公斤提高到1025.8公斤。1959年10只高产母羊300天平均每只产奶1440.9公斤,最高个体(383号母羊)产奶1863.3公斤。日产奶(373号母羊)10.1公斤。1958年,全国农业展览会上展出西农莎能奶山羊。1981年4月5日,西北农学院学术委员会组织鉴定后,正式命名为西农莎能奶山羊,当年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西农莎能奶山羊体质结实,毛短、色白,具有“四长”(即头长、颈头、体长、腿长)特点。成年公羊体高90.6厘米,体重98.6公斤;母羊体高76.7厘米,体重62.9公斤。各胎平均奶量800公斤以上。  1985年,西农莎能奶山羊基础母羊发展到320只,先后向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提供种羊6000多只。全国300万只奶山羊中约计60—70%含有西农莎能奶山羊的血统。  关中奶山羊 是陕西奶山羊良种之一。30年代,外国传教士为吃奶之需,曾给西安、三原、富平等地带入一批莎能羊和少数吐根堡羊。40年代传入民间,与当地山羊杂交,出现了不少杂种奶山羊。50年代以后经过选育、改良,质量日益提高。70年代以来,大量与西农莎能奶山羊杂交改良、选育,形成关中奶山羊。主要分布在富平、三原、渭南、临潼、泾阳、蒲城、扶风、大荔、千阳等县。从1958年起,富平、三原、渭南等地相继建成乳品厂。乳品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奶山羊的发展。1978年,全省奶山羊数量和乳制品产量,皆居全国之冠。1979年,在全国奶山羊基地县会议上,富平、三原、临潼、泾阳、渭南、蒲城、扶风、大荔、武功等县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奶山羊基地县。同年4月,渭南、咸阳、宝鸡3个地、市和8个基地县的科技人员组成调查组,对奶山羊进行了首次调查,写出《关中地区奶山羊调查报告》。  关中奶山羊体型、外貌与西农莎能奶山羊相似。体质结实,乳用型明显。成年公羊体高88.6厘米,体重70.4公斤;母羊体高70.3厘米,体重44.7公斤。产奶量400—500公斤。成年母羊屠宰率49.7%,净肉率34.8%;当年公羔肥育后屠宰率45.2%,净肉率39.5%,肉味鲜美。扶风、蓝田等县每年约有5万多只公羔肥育后出售。  1983年制订《陕西省关中奶山羊选育方案(试行)》和《陕西省关中奶山羊选育鉴定方法》。同年8月陕西省农牧厅批转全省执行。富平、三原、渭南、扶风等县先后组建了母羊核心群,选育提高关中奶山羊。  1975—1985年,陕西向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提供关中奶山羊29万多只,调给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辽宁及西藏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羊奶粉近2万吨。  1982年关中奶山羊选育、推广获国家农业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奖。关中奶山羊基地县建设获1984年农牧渔业部、轻工业部、商业部全国奶山羊基地县建设先进单位奖。  1985年,全省有关中奶山羊59万多只,占全国奶山羊总数1/4,生产羊奶粉8600多吨,占全国总产量1/3。陕西成为全国奶山羊基地和羊奶制品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省农牧厅1985年委托省畜牧兽医总站制定的《关中奶山羊标准》,经农牧渔业部批准,定名《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关中奶山羊》ZBB43004—86,于1986年2月15日发布,5月1日实施。  陕南白山羊  系陕南地区的地方优良山羊品种,主要分布在安康、紫阳、旬阳、白河、平利、西乡、镇巴、洛南、山阳、镇安等县。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陕西畜牧部门对陕南白山羊进行过多次调查。该羊种分为有角短毛、有角长毛、无角短毛和无角长毛4个类型。无角羊又叫“狗头羊”,占总数的35%。短毛型主要分布在汉江两岸的低山丘陵区,长毛型多分布于高寒山区。  陕南白山羊体格大,成年公羊体高58.4厘米,体重32.9公斤;母羊体高53.2厘米,体重27.3公斤。颈短宽厚,胸部发达;肋骨开张良好,背腰长而平直,腹围大,育肥后的羯羊体躯呈长方型,具肉用羊的良好体型。早熟、易肥,屠宰率和净肉率高。1.5岁羯羊屠宰率50.3%,净肉率42.3%。板皮面积大,质地致密,拉力强,是良好的制革原料和畅销出口物资。1979年安康、汉中、商洛3地区畜牧兽医中心站及有关单位,召开陕南白山羊选育协作会议,成立选育协作组,并制订了《陕南白山羊选育试行方案》。1981年对陕南白山羊进行肥育试验和西农莎能奶山羊与陕南白山羊的杂交改良试验。  1975年,山阳县在14个乡镇建立陕南白山羊选育点,1980—1981年,又在部分乡、村开展整群工作,先后整顿63群,选出基础母羊645只,种公羊51只。同时,进行生长发育和屠宰试验。1982年用扶贫款2.5万元选购种公羊500只,发放给10个区,开展选育工作。镇安县于1980—1984年制订《白山羊选育实施意见》,以狗头羊为主,选留种公羊135只,累计配种母羊6444只,成活羊羔8723只。1985年建立5个白山羊基地乡,组建核心群,开展选育工作。  陕南白山羊1985年存栏39.2万只,比1949年的5.8万只,增长了近6倍。其中安康地区19.3万只,占49.2%;商洛地区10.7万只,占27.3%;汉中地区9.3万只,占23.5%。  陕北黑山羊  系陕西古老的地方山羊品种,分布于陕北地区和渭北高原北部一带。1977年,陕西省外贸公司从辽宁省盖县引进白绒山羊58只,在延安市青化砭公社前丈子沟大队试养。到1981年共引进白绒山羊6254只,分养在甘泉、延安、安塞、延长、志丹、洛川、富县、延川8县、市和姚家坡、上畛子、槐树庄3农场,共130多个点上,继续开展对陕北黑山羊的杂交改良工作,当年杂种羊共1.5万余只。1978年,榆林地区由辽宁和内蒙古引进白绒山羊改良陕北黑山羊,到1983年,横山、神木、定边、靖边、榆林、子洲、清涧7县共引入白绒山羊3406只,已有杂种羊3万只。1979年,农牧渔业部、对外贸易部和商业部决定将神木、定边、安塞等3个县定为山羊板皮基地县。  1982—1983年,延安地区畜牧兽医中心站、陕西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和榆林地区畜牧兽医中心站,先后对白绒山羊改良陕北黑山羊的效果进行调查。查明杂种羊体尺、体重、产肉性能,均比陕北黑山羊有明显提高。被毛纯白的占80%左右,羊绒长度和产量均有提高。1984年4月组织延安、榆林两地区畜牧技术人员依据《陕北改良绒山羊鉴定标准》和《绒毛山羊个体鉴定方法(草稿)》,对甘泉、延安、神木、横山4县的白绒山羊及其杂交后代进行了调查鉴定。杂种一代成年母羊的羊绒长度和产量,比陕北黑山羊分别提高25%(3∶2.4厘米)和50.4%(188.6∶125.4克)。  1984年后,陕西省畜牧兽医总站、延安地区畜牧兽医研究所和甘泉县白绒山羊育种站,在甘泉县普遍开展杂交改良工作,到1985年,全县初步实现改良化。  陕北黑山羊体质结实,体格偏小。据榆林地区畜牧兽医中心站1979—1980年调查,成年公羊体高61.6厘米,体重22.5公斤;母羊体高54.4厘米,体重18.5公斤,羊绒产量125克。屠宰率(横山县测定)成年母羊42.9%,羯羊45.1%。肉细嫩,无膻味。  1985年陕北黑山羊存栏130万只左右。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